劇場與文學的陌生與欺騙——由《文學帶你上舞台》說開來

讀書之無聊,上班之無聊,讀這評論之無聊。與無聊相對,娛樂就從世上出現。

活動略影

活動略影

文/陳偉業

 

齊克果在《非此即彼》曾寫道:「諸神覺得無聊,所以造了人。亞當覺得無聊,因為他形影隻單,所以神替他造了夏娃。從那一刻起,無聊就來到世界,和人口的成長成正比。」這段落雖然是開玩笑,卻無疑點破無聊充斥於生活的本相。讀書之無聊,上班之無聊,讀這評論之無聊。與無聊相對,娛樂就從世上出現。

 

小說豈止具戲劇性

文學具有一定的娛樂功能,然而立於現今社會,大量電影、遊戲充斥於市,提及文學,就必然牽涉選擇的問題。選擇閱讀什麼以前,許多人就會先問為什麼要選擇文學。而2019年文學月會就以「給我一個文學的理由」為主題,試圖為公眾疏理選擇文學的原因。筆者有幸參與了二月的文學月會「他帶你上舞台」,講座的設計以及講者的論述都頗有意思,臨近三月文學月會「他帶你超越香港的空間」,筆者亦盼就此作些延伸討論。(講座概要可參見https://goo.gl/MH58da

 

歐建平譯作《舞蹈審美說》

歐建平譯作《舞蹈審美說》

香港文學評論學會主席吳美筠博士在講座開場談文學的戲劇性,指出一般人會認為小說與劇場最共通的是佈局的起始、衝突的設置,她以蘇童的《香草營》為例,點出情節佈局與戲劇性的類同。筆者認為蘊含衝突固然是兩者的共通點,不過若然跳出劇場中的對話情節,從劇場設計來看,有一點亦與文學十分相似,那就是欺騙性(deceptive)。

 

一般劇場設計由化妝、燈光、舞台技術等要素組成, James Michael Friedman認為由這些要素構成的劇場效果具有欺騙性(deceptive),劇場與觀眾原本共處於同一空間,因着這種欺騙性,觀眾意識就會開始把劇場與原本共處之空間分割,從而達到審美距離[i]。透過這劇場效果,觀眾更易進入戲劇性劇場(Dramatic Theatre)的故事,自身情緒或會因此被牽動。

 

文本結構中的空白在等待讀者

而文學的欺騙性在於其「空白」。Wolfgang Iser認為文本結構存有許多「空白」,讓讀者投入其中,能因應自身的審美經驗加予想像。閱讀文本,並不是作者單向地灌輸內容,而是雙向互動,文本召喚讀者參與,讀者填補文本的「空白」[ii]。

 

以北島《波蘭來客》一詩為例

 

那時我們有夢,

關於文學,

關於愛情,

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北島在此詩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人們飲酒澆愁,憑弔過去夢想不再的故事。北島在詩中擷取了大多數人幻想過的夢想,文學、愛情和旅行,這些字詞均沒有具體的指涉,存在一定的「空白」,使讀者容易從中參與聯想,與自身經驗連上關係。筆者認為這種「空白」有時是作者無意識構成,但這種「空白」無疑模糊了文本與讀者經歷的差異性,帶有欺騙的性質,使讀者進入與欣賞劇場相近的思考狀態。

 

51875709_1183388788503524_908092369981669376_n.jpg

間離美學與後設性

而浪人劇團藝術總監譚孔文先生在講座曾提及他很喜歡戲劇家普萊希特的作品,認為傳統劇場往往只能提供一次性的觀賞經驗,而他的作品使觀眾即場作出大量批判,讓一次性的觀賞經驗成為一道問題,讓觀眾在劇場完結後仍可繼續思考,因此很欣賞普萊希特的作品。提及布萊希特,筆者就想起布萊希特的陌生化(V-effect)手法。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藝術總監陳恆輝曾介紹布萊希特說道:「傳統戲劇要求像真,觀眾彷彿從劇場中的第四面牆去偷窺別人的生活。而布萊希特的劇場則沒有了第四面牆,開宗明義地告訴觀眾這是一個戲劇表演,演員在演一個故事。」[iii]布萊希特許多時候都會運用陌生化(V-effect)手法達至打破第四面牆的效果。陌生化(V-effect)手法包括中途播放影片和演員抽離自身的角色就劇場作出批判等等,這種手法使劇場設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閻連科作品《日熄》

閻連科作品《日熄》

而這陌生化(V-effect)手法與後設小說有着頗為有趣的相似。後設小說有別於傳統小說,傳統小說會讓讀者投入其中,而後設小說則是要讀者從小說裡面抽離。小說會點破自身的虛構性,讓讀者思考小說與現實的關係。手法包括讓角色明白自己是虛構的角色、故事中角色在閱讀另一故事等等。這些手法就如文字版的陌生化(V-effect)[編者按:另一普遍的譯法是間離效果]手法,使讀者進入如觀看敘述劇場 (Episches Theatre) 的思考狀態。以閻連科《日熄》為例,閻連科在此書投入自身成為角色「閻伯」,將部份以往創作的小說內容融入其中,篡改那些小說的名字,如《四書》改為《死書》等,對自我戲謔一番,使小說除了就惡托邦的想像,亦多了揭露作家困境的後設主題[iv]。雖說兩者有相似之處,不過後設小說多會引導讀者思考小說本身,而敘述劇場 (Episches Theatre) 就引導觀眾思考而言,並沒有特定指向,因此兩者的特徵亦不是完全等同。

 

最後,筆者認為是次講座為討論文學與劇場的關係埋下了很好的引子,為公眾梳理文學與劇場之異同,當中演員毛曄穎即席演繹,改編自魯迅《狂人日記》選段的短劇亦向公眾展示了文學與劇場交織的可能性。還望此文能拋磚引玉,坊間就文學與劇場的關係可以有更多的討論導向。

 

陳偉業.jpg

作者簡介,陳偉業,正就讀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三年級,正為名字苦惱。


[i] James Michael Friedman著,歐建平譯︰《舞蹈審美說》(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頁89 – 90。

[ii] 周寧、金元浦:《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出版社,1987年)。

[iii] 陳健迅:〈誰是布萊希特?〉,(藝頻,2014年),http://www.arts-news.net/artnews/article/%E8%AA%B0%E6%98%AF%E5%B8%83%E8%90%8A%E5%B8%8C%E7%89%B9%EF%BC%9F

[iv] 蔡元豐:〈惡托邦小說《日熄》〉,(灼見名家,2018年)https://www.master-insight.com/%E3%80%8A%E6%97%A5%E7%86%84%E3%80%8B%EF%BC%9A%E6%83%A1%E6%89%98%E9%82%A6%E5%B0%8F%E8%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