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劇之王》代表了周對演戲的自況,《新喜劇之王》則展現了他對劇作家的抱負,通過文學手段、電影語言來評論了努力人生可能有的兩種結局、顯示了他的藝術個性。
文/林綸詩
《喜劇之王》劇照
作為影迷,看完《新喜劇之王》(下稱《新》)後,必會重看《喜劇之王》(下稱《喜》) (1999年)。《喜劇之王》不只是演員的故事,也是周星馳作為編劇的重要作品,因為它的主體是悲劇,與周的其他作品不同,電影原意叫《悲劇之王》,只因投資商不允才改名。戲中尹天仇排演曹禺的《雷雨》一段戲,可看到周星馳對戲劇和劇作的熱愛。《新喜劇之王》不再是周星馳主演,但仍是他編劇的作品。在「寫」的意義上將兩劇進行比較,應該更公平。
曹禺作品《雷雨》
曹禺是現代中國重要的劇作家,其作品擅以多種手法寫「戲」,有論者分析他的劇作特色是以結構深化劇作主題、創作性格化的台詞、善用象徵藝術和加插穿插喜劇性細節。(註1)放諸《新》上,竟然出奇吻合。第四點毌容置疑,首三點則特別能應用到《新》之上,看出其特別之處。
一、以結構深化劇作主題
在劇本的層面看,《新》、《喜》的主題似是相同,結構則是一體兩面。
《喜劇之王》劇照
兩個劇本的角色類同——主人翁如夢是尹天仇,充滿熱血卻只有理論,在片場上與其他人格格不入。馬可就是場務(吳孟達飾演),起初是欺凌者,後來卻轉趨欣賞主角,甚至當了伯樂,讓他們有真正的演出機會。愛情對象柳飄飄則變了查理, 兩人都是為騙愛情而演戲,但前者由舞女變為真心愛人,後者則由戀人被揭為合約男友。
在角色設定上,已看出《新》是將《喜》調轉去寫,主線尤其明顯。《喜》裡,主角因為愛情而失去演出機會 (莫文蔚飾演的娟姐見到天仇和飄飄一起後,換掉他,使他失去了男主角的擔當)。《新》裡,主角則因為失去愛情而得到演出機會 (如夢因為重做男友騙自己的一幕,終於獲得對真演技的體會,從而得到演出機會)。周星馳想帶出努力的結果是充滿不確定性,情節上的對倒加深了此主題。
二、善用性格化的台詞
《新喜劇之王》劇照
戲中如夢在試鏡時,本演騙子,以模仿最傷自己的人,做出真摯的演出。對比之前以理論為主,卻只偏向技術性而缺感情的演技,這次如夢終獲會面主持的青睞,主持著她再演一次,出題為「被騙者」——亦即是她自己。這次的重演給她兩重重生,透過重演再次說出來,一來克服了人生的陰影,二來得到一個演出機會,兩者同等重要。《喜》有傻仔為夢想、舞女為扮初戀、黑社會為入格、演員為做卧底而演戲,每個角色都有流傳二十年的佳句。而《新》則以同一堆對白,由被騙者重複一次騙者的對白,再重複自己被騙時,應該說的話,把重演變了治療。就如周星馳重寫一次尹天仇,以一個不斷重複「我是一個演員」的如夢重生,給這種努力但離地的人物一個重生的機會。
三、象徵藝術
《新》的寫法比《喜》用了更多戲劇符號作暗示。最出色是用悲壯的《天鵝湖》音樂,此為如夢最喜歡在耳機聽的音樂,在發現被男友騙後,她再次沉醉在這首歌曲中,閉起雙眼在雨夜中開電單車。《天鵝湖》的舞台劇有兩個結局,明線是快樂的,暗線卻是一個悲劇。周星馳顯然是以此音樂來道出《新喜劇之王》亦有暗線——就是如夢在車禍中已死去。之後的劇情都是馬可,一個對她念念不忘的伯樂,為她拍的夢。如夢在最後一幕奪得最佳女主角時,同播《天鵝湖》,她一上台就是與馬可擁抱,鏡頭與馬可在離開《白雪公主》片場時和如夢和她道別的擁抱一樣。
電影《《Atonement》
這一結局是以電影語言托出(劇中導演對張徹暴力美學的致敬、如夢當起紅衣自殺女鬼嚇壞啟蒙偶象馬可、兩場的撞車戲與演戲的真假不分等等),令《新》儼如影迷電影。在這個解讀裡,重演就不只是重生,也包含了馬可對她的歉疚,於是為她重寫(有人提出他不該知道如夢被騙的事,但他若有心去為她拍另一結局,是不難發現的,如以下電影)。這一個展開就如電影《Atonement》(中譯《愛‧誘‧罪》,2007年),誤了姐姐愛情及人生的妹妹,決定執起電影筒,重拍姐姐應有的幸福結局,是為贖罪。馬可懷著曾經欺凌過她的罪疚,以及助他翻身的謝意,替這個努力演戲的女孩,拍一個比死更好的結局。
《新喜劇之王》劇照
「春節檔有很多小朋友看,不能太過份。」這句話出現不只一次。起初是《白雪公主》的導演說的,後來馬可咸魚翻身後,在訪談節目也說了,這除了暗示馬可承繼了導演一職,也道出了《新》也有為著遷就合家歡春節檔喜劇的事實。周星馳寫出兩個結局,明線為應付賀歲檔,暗線則血淋淋地道出努力不一定成功的現實,令人不寒而慄。他早已不只是演員,而是劇作藝術家。
模仿他人,重覆自己,從來是藝術家大忌,但周星馳擅用文學及電影工具,令《新》更富解讀趣味,回應多年大家對他作品的文學解讀。如果《喜劇之王》代表了周對演戲的自況,《新喜劇之王》則展現了他對劇作家的抱負,通過文學手段、電影語言來評論了努力人生可能有的兩種結局、顯示了他的藝術個性。
(註1)王維燊,洪明選編:《日出》(香港:學林,1989年),頁230-237。
作者簡介,中大新傳畢業生,業餘樂評人,鍾情港產音樂和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