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城事,香港文學,戲劇,粵語,戲劇文學

《十年城事》──尋找粵語讀者的香港戲劇文學

其實,一個劇本的藝術性與其所用的語言是否通俗的方言並無必然關係。雖然對於不諳粵語的讀者來說,讀起來難免不便,但莎士比亞的原著劇本對今天的讀者來說也是一種陌生的語言,認真的讀者卻會因此而跨出語言的安舒區。

《十年城事》書影

《十年城事》書影

/賴勇衡

誰會看過去的話劇劇本?戲劇工作者?評論人?研究者?普通讀者不也可以把劇本當小説看嗎?但若果是未成經典、並且主要以粤語寫成的香港劇本呢?《十年城事》就是這樣的一套書,對不懂粵語的讀者而言,以廣東話寫成的文本會造成理解上的阻礙。反過來說,這套書正好保存了過去十多年來香港人的處境和感想,經過戲劇藝術的轉化,而母語正是「我手寫我心」的途徑。

 

哪些讀者會看劇本?

這套書輯錄了從2003至2012年間發表的二十八個香港劇本,折射出劇作者對其所身處時代的呼應及其藝術生命的探索歷程。編輯準則既考慮劇本本身的水準,亦呈現多元化的考量,試圖兼顧創作題材、語言風格、實驗創新等方面。絕大部份的劇本最後都附以一則短評,解釋該劇本的長處與不足,只惜略嫌點到即止。

現在《十年城事》的劇本基本上順時序而排列,但劇本之間其實並沒有一個明晰的演變歷程。讀者可以理解,這是因為「與社會當下的呼應」並非編輯的唯一考慮。有些劇作是新秀之作,未趨成熟但銳意創新,如黃國鉅的《月映寒松》;有些是名家代表作,如莊梅岩的《法吻》;有些是受海外劇場運動啟發的藝術探索,如馮程程的《誰殺了大象》。每個劇作因何被輯錄,或許可以在短評部份更具體地說明,例如是從作者發展的脈絡看,還是從劇場語言創新的語境中看,讓讀者更清楚該劇本在香港劇場和文化史中的重要性。

馮程程《誰殺了大象》2012[網上演出短片截圖]

馮程程《誰殺了大象》2012[網上演出短片截圖]

粵語閱讀的策略

廣東話劇本是以本地創作者以母語寫成,寫實地反映香港人的生活狀況和心靈活動。粵語聲調多變,讀起來富有獨特的音樂感,與部份書寫風格帶著強烈節奏感的作品尤其匹配。有的本來用粵語寫成的劇本在出版時,會被改寫為書面語,方便其他華語讀者閱讀。

學者陳麗音在〈香港話劇的文學性〉[1]指粵語作為方言,於文化傳播的恒久性和普遍性而言,並不及白話文;又以一些賣座的戲劇為例,表示通俗不及高雅、演出效果不及文學深度。她把粵語、本土、俗、商業、演繹連起來一併貶斥,源自一些不必要的前設。正如劇評人小西在〈香港當代粵語劇場的表演性〉[2]中所問:「方言(粵語)必然無法表達或表現深刻與具普遍性的內涵嗎?」其實,一個劇本的藝術性與其所用的語言是否通俗的方言並無必然關係。雖然對於不諳粵語的讀者來說,讀起來難免不便,但莎士比亞的原著劇本對今天的讀者來說也是一種陌生的語言,認真的讀者卻會因此而跨出語言的安舒區。

中英劇團首度公演《頭注香》時的海報

中英劇團首度公演《頭注香》時的海報

問題是,香港的劇作者有莎士比亞那麼厲害嗎?若果要出現一個「粵語的莎士比亞」,首先要有粵語書寫的土壤,《十年城事》正是在這方面作出了地方文化保育的功能。學者吳美筠在〈香港粵語演出劇本作為本土文學〉[3]指出粵語劇本中的方言俗語以及和社會議題有關的語句難以翻譯成書面語。以《十年城事》收錄的喜劇劇本為例:笑話往往會以迂迴隱晦的方式表達,需要觀眾基於共同的社會經驗而領會,從而產生趣味;有些則是以諧音等語言遊戲來製造喜劇效果,難以翻譯。例如司徒偉健的《頭注香》[4]主角的姑媽陸環彩,名字與香港賽馬的術語「六環彩」同音,在國語中「陸」和「六」發音卻不同。黃詠詩的《破地獄與白菊花》[5]的黑色幽默和喜劇節奏,亦須透過粵語閱讀才能體會:

 

咁我企喺個床尾嗰度啦

企喺嗰部死亡咇咇咇機隔離啦

即係嗰部 120 90 120 90

一跌落40就要搶救

卟卟 clear 嗰部嘢隔籬啦

<破地獄與白菊花>劇照,由黃詠詩授權

<破地獄與白菊花>劇照,由黃詠詩授權

吳美筠亦指出了港式粵語運用的混雜性,既是香港人的語言習慣,亦見於其存在境況。在《十》收錄的劇本中,可見多種語言、方言、俗語等靈活混合的寫法,亦是難以譯成白話文。例如龍文康《浮沙》一句「原來你book埋公司photog上嚟!」,不只中英夾雜,「photog」更是「攝影師」的港式英語簡稱,保持了廣東話的鏗鏘。

&lt;破地獄與白菊花&gt;劇照,由黃詠詩授權

<破地獄與白菊花>劇照,由黃詠詩授權

概觀《十》每個劇本所附的短評,經常提及該劇作捕捉了當代香港人的生存狀態或處境。這大概是這部選集的主軸;不是每個入選作品都有明確的戲劇行動和嚴謹結構,但大都凝聚了當代香港人的境況,從北上發展、家族尋根到城市空間的探索,唯有粵語才能忠誠地傳達創作者的心聲。張飛帆的《天上人渣》結尾,主角彪和舊同學保羅(歹角)以校歌(寄調《歡樂頌》)和「惡搞歌詞」的兩個版本,表達出當代香港人的道德焦慮和掙扎:

彪:學習滿分,生性做人,銘記老師的教訓……

保:罰就兩份,高興做人,買馬賭波真過癮。

彪/保:我主耶穌,來為我指引,橫越幽谷走過山林。/你有疱疹,佢斷咗碌棍,陳校長生瘡屎忽痕。

彪:讚美我主,福澤世人……

保:世界最終瓜老襯!

 

賴勇衡.jpg

 

作者簡介:賴勇衡,香港基督徒,寫影評、劇評和書評,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成員。

 

 

 

 

 

 

 

[1] 載於《香港戲劇學刊》創刊號, 1998年香港戲劇工程出版。

[2] 載於《粵語的政治:香港語言文化的異質與多元》,2014年中文大學出版。亦載於《藝評香港》

[3] 載於《香港文學的六種困惑》,20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4] 編劇司徒偉健《頭注香》2008奪得第十六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編劇。

[5] 黃詠詩憑該劇勇奪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